查看原文
其他

眼科医生陶勇:我回来了!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1-09-15

他是一双妙手予人光明的眼科医生

十四年行医度厄

十平米的诊室是他最热爱的地方他也是曾直面人性至暗时刻的受难者却依然坚定写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走这一遭”如今,他回来了回到了十七岁时梦想开始的地方也回到了那一方小小的诊室向着光,守着最初的信仰 他就是北京大学校友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

去年年初,北京大学校友、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遭遇暴力伤医事件。受伤114天后,他以医生的身份重回诊室,至今已有一年时间。昨天下午,人民日报微博以“泪目!陶勇说左手的伤是自己的勋章”为标题发布了陶勇医生的人物纪录片。众多网友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泪目,陶医生太善良了”这枚勋章太沉重了[大哭]”……

 ↓↓点击观看纪录片↓↓ 

 祝福陶勇,致敬先锋 

就在前几天,陶勇医生受邀回到母校北大,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从医感悟。其间,陶勇医生接受了北大官微记者的采访,谈到了这一年里他身上发生的变化与未曾改变的追求。

 ↓↓点击视频↓↓ 

 听陶勇医生的访谈金句 


陶勇:北大里走出的勇敢者

文 | 王颜欣


01变故之后

他的幸福评分更高了


从任何角度来看,遭遇暴力事件都是一场悲剧,而陶勇很快就以医生的身份重回工作岗位,以勇敢者的气概重回公众视野。

2020年5月13日,陶勇医生身着白大褂,再次出现在北京朝阳医院的门诊楼里。“内心平静又感动”的他告诉前来采访的媒体:

“来找我看病的病人,不是拎着水果,就是带着鲜花。”

上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鲜花,是他从ICU转到普通病房时。“看到鲜花就觉得过去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陶勇回想那一瞬间,“自己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重回工作岗位的陶勇医生

从1月20日被砍伤,到4月13日出院,再到5月13日恢复出诊,一场变故过后,陶勇医生的脚步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更加紧促起来。

陶勇医生是位名副其实的勇敢者,当所有人都还在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悲伤之时,他自己率先走了出来,用重回职业角色的方式向众人宣告:

他是医生,他的职责就是战胜伤痛。

回顾那段与死神擦肩的时光,陶勇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纠结,那是一种关乎未来选择的纠结,而非对过往的委屈和抱怨。

尽管所有人都在替他感到委屈和不解:保住了一名患者的眼睛,却被他砍伤。然而,曾帮助过许多患者治疗疑难杂症的陶勇医生更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

“既然已经都发生了,我的左手都已经成了这样子,我再整天地怨天尤人,去因为这个结果让自己变得苦恼,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要立足当下,认可自我、接受自我、与自我和解,然后更多地想未来能干什么。”

2020年年底,陶勇曾对媒体说自己的幸福指数更高了:“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去年(2019年)只有85分,而今年(2020年)想给自己打98分。”

读书时起,陶勇就养成了勤奋、优秀的习惯。他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博士毕业,2015年成为主任医师,2016年当上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还主持了诸多科研项目、发表近百篇论文。

在陶勇医生的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副院长、眼科主任黎晓新教授看来,陶勇是一名很能吃苦的学生,在六年的临床培训中心表现很出色,“陶勇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能够这么好的完成任务,他是我的研究生中不多的几个”。

在别人眼中,获得这样多的成绩付出了很多努力,一定很辛苦;但在陶勇自己看来,这个过程却很快乐

“因为我所从事的科研是基于临床上的问题而出发的,能够去解决这些问题,也就能够看到它的价值所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能够开花,能够结果,你才会觉得这是有趣的,不会觉得很枯燥。”

陶勇医生从北大毕业时曾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不得不离开手术台的陶勇医生,把这场变故变成了自己转变的契机。

把自己过去“医疗、教学、科研”的传统医教研模式,转换成“科技、科普、公益”的模式。

用陶勇医生自己的话说“目标更加清晰了,天花板也更高了。”

培养打造朝阳医院眼科的年轻团队、做各种各样的科普工作、大力推广新的诊疗技术……目前,由陶勇医生开创的眼内液检测技术已经推广到全国300家医院,帮助了近5万名患者精准查找眼部病因。

勇医生编著的《眼内液检测的临床应用》

“天下无盲”,这是陶勇医生给自己未来的清晰规划:“如果说原来我在‘天下无盲’的这个事情上做的是填空题的话,现在可能更多的做的是问答题。设计架构,集合更多的志愿者、公益基金、慈善机构的力量,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加系统和完整。”

02空前多的关注

让他能帮助更多的人

仿佛从人群中被拎出来,陶勇医生一下子成了全社会的焦点。从用自己的专业为病人治疗,到调动自己的影响力关注并解决更广泛的问题,陶勇医生多了一重公共人物的身份。

31岁时,陶勇就当上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和硕士导师,成了“一号难求”的专家,完全可以开始过上舒适的生活。但陶勇却会反问自己:

“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终点吗?”

陶勇医生曾经灵巧的双手

一直以来,陶勇医生的追求都没有局限于自己的生活,而是不断致力于让自己的医术给更多的患者带去光明。

2009年时,陶勇医生登上了“健康快车”,那是一辆开往偏远地区的火车。陶勇医生先后到了江西乐安、河南漯河、广东韶关和吉林白城四个地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免费为当地患者完成了数千台白内障手术。

陶勇医生参加的健康快车公益治疗活动

那时有位驼背很严重的老奶奶令陶勇医生印象深刻,她是一位孤寡老人,眼睛有很严重的白内障,还患有恶性肿瘤。“健康快车”上的治疗条件有限,陶勇十分犹豫能否给她做手术。

按照当地的习俗,这位老太太需要在临终前为自己缝制寿衣,她非常希望通过手术治疗好自己的眼睛,进而完成这个愿望

陶勇医生最终给她完成了手术,老奶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重见光明,最终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她和当地的联络员都十分感激陶勇医生的帮助。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支撑,让陶勇医生不停地努力。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对于患者而言,有时候哪怕一点点的努力,都能让他的生活质量提高许多,也正是这些一点点的努力,正是患者或者所帮助对象的正向反馈,推着我不断坚定自己往前走的信心。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陶勇医生曾对媒体说,经历了伤医事件之后,自己仿佛被从人群中拎了出来。最开始时,陶勇不希望自己受伤这件事被太多人关注,但是收到大家许多善意之后,他开始思考能为这些关注自己的眼睛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原本就信仰从医可以帮助到整个社会的陶勇医生,并没有逃避突如其来的关注,而是选择走到公众的关注之下,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追求:

“对于我自己突然获得的这种关注,我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因为本身对于伤医事件,我也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但是一旦我有了关注度,我觉得我就一定要用好这种关注度,这是我当下应该要考虑的。”

陶勇医生在河南精准医疗眼科中心成立大会上

过去一年里,陶勇医生开办了眼免疫精准诊疗短期培训班,全国有20位年轻医生参加;与郑州二院合作建立河南精准医疗眼科中心,定期和他们的医生进行沟通,“一个人不能把河南省所有病人看完,但是通过和医院合作,打造区域的精准诊疗中心,就可以辐射整个中原地区。”

推进“天下无盲”的计划的过程中,陶勇医生不断地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毕竟,这是件复杂长期的事情,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计划,不断地向前推进。

从前的治疗到现在的公益,陶勇医生的影响力半径得到了延伸:

“如果说之前我主要关注的是具体的医疗工作,那么现在,我也会逐渐将目光从医疗问题中分一些给心理关爱、生活重建、职业培训等,让医疗的后续服务去延伸原来的医疗半径。”

陶勇医生参加公益活动

03

让光明进入眼睛

把希望带进心灵

从登上“健康快车”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到打造精准眼病诊疗中心造福一个区域,再到在媒体上频繁亮相,陶勇医生开始借助传媒的喇叭,传播正确的声音。

在给北大同学的讲座中,陶勇医生播放了自己参加综艺节目的脱口秀片段,收获了同学们阵阵笑声和掌声。

过去一年中,陶勇医生开始和不同媒体合作,其中不乏商业媒体。“只要用好了渠道,能够做好事情,我觉得其实都是可以的,并不会刻意回避商业媒体。

陶勇医生希望能够通过媒体更多地影响到年轻人,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

“如果说我自己能够利用自己现在的这些影响力,能够让更多从医的年轻人看到医学的魅力所在,让他们能够更加坚定地在医学的岗位上去继续奋斗和前进,我认为它的价值也不亚于我原来在手术台上去治病救人。”

陶勇医生参加公益活动

去年10月,陶勇医生出版了一本文学随笔《目光》。

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无数的目光,这是一种无形但却有质的能量载体。对于陶勇医生而言,目光还是他的医学研究对象,是他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

目光引导着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死的看法,对人性善恶的思辨,对放弃与坚守、少数与多数的选择,对医患关系的审视。

通过出版书籍,陶勇医生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不止于此,陶勇医生还在借助更多的力量来推进自己的公益梦想。

他参与“光明之家”中途失明者生活重建训练营,让有生活经验的视障导师,把生活技能——做饭、洗衣服、与人交流、使用手机等,与盲人、特别是中途失明的患者沟通和分享;他让盲人朋友参与到舞台剧、合唱团的演出和音频节目的录制中去,让他们有发声的渠道;他担任中国盲文图书馆的专栏作家,每期在《盲童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陶勇医生曾见过很多视力不好的人,但内心仍然充满阳光、感恩和知足,但也遇到有些人的视力并不太差,却总是怨恨牢骚。

所以,在不断的公益行动中,他意识到要走入人的内心层面,给盲人营造一个环境,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正常人:

“如果说,科技的手段是把光明引入眼中,那么同时还要把希望带到人的心中。”

目前,陶勇医生在和广西的一名盲童合作创作一本新书《壮壮寻医记》,讲述一名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随着年龄增加视力越来越差,他希望能在光明完全消失之前找到医生、接受治疗的故事。陶勇医生说,故事中的患者将会经历很多困难和挫折,同时也能得到很多的关爱和帮助。

相信这本新书里的故事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局;相信在陶勇医生的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光明结局在你我身边真实上演。



陶勇,北京大学医学部1997级校友、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眼底疾病和葡萄膜炎的诊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眼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担任Hong Kong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眼科学大查房》编委,《中华眼科医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通讯编委。


互动留言

陶勇医生的故事曾带给你怎样的感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截止到6月3日20:00前留言点赞排名前5位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陶勇医生亲笔签名的《目光》一本

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医学生预科办公室

图片:受访者提供、北晚新视觉

撰稿:王颜欣

采访:马骁、吕思婷

编辑:王钰琳、马骁、吕思婷、那日泰

摄像:李明珠、邱倩

摄像助理:龙嘉骞

剪辑、后期:李明珠

纪录片:人民日报微博

排版:杜金莹

责编:王嗖嗖、浦海蕊



高考将至,北大学子为你加油!
北大宗秋刚:这是他的浩瀚太空
“要像柳青那样”!
看!北大最初的模样
北大为你揭秘“天下第一粮仓”!
40年前的北大往事,被新华社画成漫画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